数据治理:夯实数据价值根基
数据治理,作为释放数据价值的关键前提,是对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管理行为 。它涵盖了数据从产生、采集、存储,到处理、分析、共享,直至最终归档或销毁的每一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数据治理承担着多项关键任务。其一,明确数据的权属关系,即确定数据归谁所有、谁有权使用以及如何使用,为数据的合法合规流通奠定基础。其二,开展数据质量管理,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和管理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使数据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客观事实。其三,实施安全控制,采取加密、访问控制、数据备份等措施,保护数据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篡改和泄露,维护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此外,数据治理还包括制定数据标准和规范,促进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数据的互操作性和可集成性 。
提升数据质量:高质量的数据犹如精准的导航仪,为企业决策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以某零售企业为例,该企业引入数据治理体系,对销售数据进行全面清洗、整合和规范。通过建立数据质量管理流程,实时监控数据质量,及时发现并纠正数据中的错误和异常。如今,企业基于准确、完整的销售数据,能够深入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习惯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体,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保障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一旦出现数据泄露事件,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损失此外,数据泄露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消费者身份被盗用、金融诈骗等,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加强数据治理,采取严格的数据安全保护措施,如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数据备份与恢复等,是企业保护自身利益和客户权益的必然选择 。
促进数据共享与流通: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往往存在数据孤岛现象,各部门的数据相互独立、无法共享,导致信息流通不畅,工作效率低下。通过数据治理,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打破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在企业内部的自由流通和共享。
符合法规要求:随着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数据保护法规。这些法规对企业的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共享等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范,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将面临严厉的处罚。
数据流通:激活数据价值引擎
(一)数据流通的概念与形式
数据流通,从本质上来说,是数据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动态转移过程,它如同信息时代的血脉,让数据从产生地流向需要的地方,从而实现数据的价值传递与增值 。在实际应用中,数据流通有着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在数据生态系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数据交易是最为直观的一种流通形式,它将数据产品或服务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买卖 。在这个过程中,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等权益会发生转移,交易双方通过货币媒介达成交易。随着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数据交易日益活跃,数据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数据共享则是在不改变数据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前提下,不同主体之间相互提供数据访问、使用等服务 。这种形式强调的是数据的协同利用,通过共享,各方可以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实现互利共赢。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可以打破数据孤岛,提高工作效率。
数据开放是指数据拥有者以无偿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或特定群体提供数据 。政府部门是数据开放的重要主体之一,通过开放公共数据,可以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二)数据流通的重要性
推动经济发展:数据流通宛如强大的催化剂,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产业创新和升级的关键驱动力 。以金融行业为例,数据流通在金融创新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数据流通的发展,金融机构能够获取更广泛的数据来源,包括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社交媒体的行为数据、第三方征信机构的信用数据等。通过对这些多维度数据的整合与分析,金融机构可以构建更加精准的风险评估模型,为客户提供更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制造业领域,数据流通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数据流通,制造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数据,如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质量检测、产品销售等,能够实时流通和共享。基于这些数据,企业可以进行生产流程的优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促进社会治理:在社会治理领域,数据流通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城市治理中,数据流通能够实现城市运行的全方位感知和精细化管理。交通数据、环境数据、能源数据等各类城市运行数据的流通和整合,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城市运行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城市管理者可以及时发现城市运行中的问题和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