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数据库“国货崛起”:打破国外垄断,开启安全高效新时代
国产化,筑牢政务数据安全防线
(一)数据安全自主掌控
国外数据库产品在数据存储和处理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一些国外数据库的服务器可能设置在境外,这就意味着政务数据可能会跨越国界传输和存储,期间面临着被他国情报机构监听、窃取的风险。
而国产化数据库能够确保政务数据在国内存储和处理,从物理层面减少数据泄露风险。国内的数据库厂商可以根据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和要求,对数据中心进行严格的安全防护建设,包括物理隔离、访问控制、监控报警等措施,保障数据存储环境的安全性。同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国产化数据库可以采用自主研发的加密算法和安全机制,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计算、传输等环节的安全,让政务数据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
(二)降低潜在安全威胁
国外数据库产品受外部政策影响的可能性较大。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一旦国际关系发生变化,或者国外政府出台相关限制政策,国外数据库供应商可能会被迫中断对我国政务系统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这种情况下,政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数据丢失、系统瘫痪等严重后果。
国产化数据库则可以有效减少此类风险。国内数据库企业扎根本土,其发展战略和运营模式不受国外政策的直接干预。当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能够持续稳定地为政务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同时,国产化数据库在研发、生产和维护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与国内的政策环境相契合,为政务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坚实支撑 。
降本增效,国产化的经济账
(一)采购成本大跳水
在数据库采购市场中,国外知名数据库产品往往价格不菲。相比之下,国产数据库在价格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许多国产数据库厂商采用了更加灵活的定价策略,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二)长期运维成本降低
国外数据库产品在后期运维上存在诸多不便,运维成本居高不下。由于国外数据库厂商的技术支持团队大多位于海外,时差和语言沟通障碍导致在出现问题时,政务系统运维人员很难及时获得有效的技术支持。这不仅会延长故障处理时间,影响政务系统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导致因数据处理中断而产生的间接经济损失。此外,国外数据库产品的技术更新和升级往往需要支付高额的费用,并且在升级过程中还可能面临与现有系统不兼容等问题,进一步增加了运维的复杂性和成本。
国产数据库则在后期运维方面具有明显的便捷性和低成本优势。国产数据库厂商在国内拥有本地化的技术支持团队,能够提供 7×24 小时的快速响应服务。当政务系统出现问题时,运维人员可以通过电话、邮件或在线客服等多种方式及时联系到技术支持人员,迅速解决问题。同时,国产数据库在技术更新和升级方面,通常会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和便捷的方式,部分厂商甚至会为用户提供免费的技术升级服务,以确保用户能够及时享受到最新的技术成果和安全补丁。这种本地化的运维支持和低成本的升级策略,大大减少了政务系统长期运营的负担,为政务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
贴合国情,定制化服务升级
(一)适配本土需求
政务系统的业务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国产数据库厂商在研发过程中,深入研究我国政务系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开发和优化。
(二)高效响应与支持
在政务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一旦数据库出现问题,及时的技术支持至关重要。国产数据库厂商在国内拥有本地化的服务团队,能够实现快速响应。当政务系统遇到紧急情况时,技术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到达现场,进行故障排查和修复。
